close

02

一代商聖范蠡的經商之道

范蠡,自號陶朱公,乃我國儒商之鼻祖。世人譽之:“忠以為國,智以保身,商以致富,成名天下”。

他很有經商的頭腦。他根據市場的供求關係,判斷價格的漲落。他發現價格漲落有個極限,即貴到極點後就會下落;賤到極點後就會上漲,出現“一貴一賤,極而複反”的規律。這就很符合現代市場規律。因為一種商品價格上漲,人們就會更多地生產,供應市場,這就為價格下跌創造了條件。相反,如果價格太低,就打擊了積極性,人們就不願生產,市場的貨物也就少了,又為價格上漲創造了條件。故他提出一套“積貯之理”。這就是在物價便宜時,要大量收進。他說“賤取如珠玉”,即像重視珠玉那樣重視降價的物品,儘量買進存貯起來。等到漲價之後,就儘量賣出。“貴出如糞土”,即像拋棄糞土那樣毫不可惜地拋出。就這樣,範蠡不但自己致富,也為平抑物價、避免豐年谷賤傷農與荒年民不聊生作出了積極的貢獻。

我們現在衡量一個企業家或高級職業經理人時,常常以學歷、技能、工作經歷、人脈背景等作為對其能力的判定標準,但是,用這些指標去衡量一個將才,即工作性質以技能為主的員工還算適合,若是用這些指標去衡量一個企業的領軍者或決策層領導者,就不再那麼有效。因為,對於這一特殊的人才群體,一些超乎技能層面的東西,才是這些人應該具備的最關鍵的能力,而大多數人卻忽略了這些很簡單且樸素的東西。

德為立身之本
其實范蠡忠誠的不僅是勾踐,更是在履行對自己人格的承諾。在現代社會中,像範蠡那樣篤信諾言,處順境不驕,於逆境不疑的為人品格已經彌足珍貴。按照現在的一些價值觀來看范蠡的行為只是一種愚忠,其實不然,範蠡的這種品德不僅換來了夥伴的信任,也換來了對手的尊敬,具有這樣人格魅力的人,在有聰穎的智慧,怎麼可能不成就大事呢?我們今天的企業中,不乏因為個人德行的缺失而制約了企業發展的領導者。

蒙牛集團老總牛根生先生將企業經營的核心根本表述得很精闢:小勝靠智,大勝靠德。在今天這個急功近利的社會中,能深刻感悟此中道理並親身例行者,想來不會有很多。而那樣去做了的人,雖然暫時可能會被社會的主流思想所嘲笑,甚至吃一些小虧,但是,最終大成的,還是這些以德為本的人。

曉利害,知進退
吳王夫差在徹底失敗後,勾踐不忍心殺他,要給他一塊封地,讓夫差做屬臣,夫差則無法接受失敗與屈辱,羞憤自盡。這又驗證了那句話:活著才是贏家。當颱風過後,小草有資格嘲笑倒在身邊的參天大樹。勾踐與范蠡的勝利也可以理解為是道家思想的勝利。

大道自然,順勢而為
範蠡借助地理位置的優勢從事早期的各國貿易,範蠡對經營貿易的理解是:越國盛產蠶桑、齊國廣耕鋤、秦國多冶煉、趙國善土木,各國有各國的特產與需求,經商就是促成各國間的商品交流,互通有無,在使各國受益的同時,商家自然得利。範蠡還經營農業、養殖等,並且總結出了很多經營方略,其精髓特點為:順應自然環境與趨勢,預測事物發展規律,而後借其力,驅其勢。

天下己任,道義於肩
有一句話叫做“無商不奸”,雖然說法有些片面,但還是有一定道理的。由古至今,商人都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,為此採用各種手段:投機取巧、哄抬物價、小秤入大秤出等技巧,甚至是嚴重違背道德的手段。而範蠡不僅做到了“君子生財,取之有道”,更有一股俠商的氣概。範蠡認為:商人能夠牟利的根本是百姓,也就是今天所說的消費者。對待百姓要存感激之心,予以回報,這樣百姓才更願意與你打交道。這和彼得·德魯克“企業必須為社會創造價值,社會才會回報給企業以利潤”的觀點不謀而合。道家創始人老子也有同樣的觀點:“天地不為自生,故能長生”。

 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馬玉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