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孟子曰:「今有仁心仁聞,而民不被其澤,不可法於後世者,不行先王之道也。故曰:徒善不足以為政,徒法不能以自行。」

〈離婁章句上〉

孟子說:「現在有具備仁愛之心或有仁愛名聲的君王,百姓卻感受不到他的恩澤,也無法成為後世效法的對象,是因為沒有實施先王之道的緣故呀。所以說:只有仁心是不足以治理國家,只有治術也無法推行仁政。」

名句故事
孟子以為,一個名垂千古、足以為後世傳誦、效法的政治,必須結合仁心與仁術,缺一不可。他舉出,離婁的眼力很好、公輸子的手藝很好,但是如果沒有搭配圓規、直尺,也無法畫出圓形與正方形。意思是說,一個人本身具備很好的才華,必須要透過一個妥善的介面,才能夠將這個才幹發揮出來,達到有效益的目的。

因此,孟子強調要施行仁政者,「仁心」與「治術」皆不可偏廢,這個「人」的條件相對地重要起來。又誠如荀子所說:「有治人,無治法」(《荀子‧君道》),就是批評戰國時代的縱橫家們忽略了賢德之人的重要性,一昧講權勢、權力的展現,這樣是難以得到天下人的信服。然而,荀子得其一、也失其一,如果一個國家「無治法」,國家綱紀定會蕩然無存,即使有賢德之人,都不見得會出現好的治績。可見人與法是互相影響的。

《禮記‧中庸》:「其人存,則其政舉;其人亡,則其政息。」可見施政者的重要性,有正確的人在位,方能夠主導出正確的施政方向。當然「徒善不足以為政,徒法不能以自行」,掌握治國的君王也必須是一個通權達變之人,斟酌損益,不拘泥於人情、也不拘泥於法理,才能對國家機制運籌帷幄。

羅威的操作哲學:定心、定法、依法


心魔 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馬玉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