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能說、會做、敢承諾

許多有能力的人,卻始終成不了氣候,原因是他只會做事,不敢承擔壓力,他不敢對未來的工作成果做出承諾、扛起責任,因此只能做一個追隨者,而不會變成領導者。

承諾是自我提升的第一步。

最近公司中的一個營運單位,正在規畫一次大型的行銷案,他們向公司申請了數百萬的行銷預算,當然也提出了他們的工作規畫。

我心血來潮,覺得該去聽聽看這群小朋友的想法。他們真的是小朋友,大多不到三十歲,是典型的網路世代,什麼都不怕、什麼都敢做,火星文就是他們的文化。

聽完他們的簡報,他們確實是充滿想像,很多的創意是我這種老人家想不出來的。不過有一件事是我不能認同的,就是他們提出了很多的做法,但卻對結果沒有明確的承諾。

我要求他們對行銷的成果,一定要提出目標與承諾。他們說:只要做了行銷,成果會在未來的營運中慢慢顯現,他們不敢承諾會立即得到什麼成效。

我當然不同意這種說法,我逼他們說出承諾,當然也協助他們如何推估承諾、實踐承諾。這也讓我想起三十年前我學習承諾的過程,「承諾」是一個工作者最後的、也最重要的歷練。

三十年前,我初入社會,努力做事,「會做事」是我第一件學會的事,對長官交代、職責範圍內的事,我一定限期且高品質的完成。

我學會的第二件事就是「能說」,對任何事我嘗試發表看法。對公司面臨的問題、困難,以及正在執行的工作,我敢從我的角度,陳述意見,提供解決方案。我從一個安靜做事的人,開始變成組織中有聲音的人,也是組織中積極參與的中流砥柱。

學會「會做」、「能說」,我還只是組織中的泛泛之輩,一直到有一次我負責一個專案,我做得非常成功,我覺得長官應給我很大的獎賞,但我沒得到,就忍不住向長官抗議。

但他告訴我,這些成果不完全是我的功勞,因為在事前我沒有說出承諾,也不敢承諾。他說:如果你在事前,不只做出計畫,而且預測結果、說出承諾、訂下目標,那這些成果都是你的努力與能力所完成的,因為你早已預見結果。而對沒有承諾的成果,你只是其中一分子,還有其他因素促成成果,你無法全居其功。

從此以後,我做任何事,都要清楚許下承諾,而且承諾一定要讓團隊、長官、公司所有人知道,因為這代表百分之百是我的能力完成的。

當然承諾具有極大的風險,這也是工作中最難突破的考驗。因為承諾一定要有挑戰,否則沒有意義,而承諾越高、承諾規格越大,失手的機會就越大。

高承諾要膽識,完成高承諾要能力、要執行力。而只要我們說出承諾,我們就要有百分之百完成的把握。這完全是考驗工作者全方位的能力,從策略思考,到規畫、到預判、到態度、到膽識、到一點一滴的執行細節等等。沒有這些條件,沒有人敢大膽說出承諾。

現在我知道,能說、會做只是一般人,敢事先說出承諾,而且能準確完成,這才是組織中的傑出人才,而我每天也都還在實踐承諾的考驗中。

 

能持心

小時候看電影《少林寺》,老和尚在寶殿上問李連杰扮演的覺遠:「盡形壽,不殺生,汝今能持否?盡形壽,不偷盜,汝今能持否?」當問到第三戒:「盡形壽,不淫慾,汝今能持否?」鏡頭轉向寺前柱子後邊的牧羊女,眼中一片深情哀怨。覺遠略有所思,但還是點頭受戒,「能持。」

能持是一句承諾,需要堅持的態度與堅守的精神。佛門講求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」,所以持戒分兩種:一是止持,即規定哪些不能做;二是作持,即規定哪些必須做。受戒容易守戒難,難在持之以恆。其實何止是佛家弟子,置身滾滾紅塵中的每個人,若想有所追求、有所成就,怎可不心有所持、心中能持?

相傳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曾教學生甩手,要求大家每天三百下。一個月後,五分之四的學生堅持下來;二個月後,只剩下五分之三;一年後再問,僅一人舉手。這位學生,就是後來與蘇格拉底齊名的柏拉圖。

對此故事的真實性,雖然我有幾分懷疑,但它蘊含的道理千真萬確。每個人的成功各有機緣,而不可或缺的因素是堅持。因為一個人即便能力、機遇兼備,要實現一項目標,通常也難一蹴而就,必須一步一個腳印。

荀子曰:「騏驥一躍,不能十步;駑馬十駕,功在不捨。」不僅古今中外成大事者如此,我們平日要養成一個習慣、履行一項約定,也不可不堅持。事實上,許多人未能成功,並非沒有實力與機會,只因半途而廢,以致在離終點僅幾步之遙的地方垮了。

懷一顆能持心,是在既定目標下一以貫之,那是一股不達目的不放棄的韌勁。縱然遇到形形色色的障礙,他仍不斷前行。可以想見,即使邁進的步子再小,只要不停頓,總能積小步為大步,一寸一尺接近山之巔、路盡頭。

但也應看到,做任何事,三天打魚容易,可天天打魚畢竟乏味,由於自身惰性、外部誘惑等諸多干擾,兩天曬網也是人的本能反應。因此,心中能持,緣於心中有夢。

王陽明有言:「志不立,天下無可成之事」。只有選好足以激勵自我的奮進方向,人們才能「面壁十年圖破壁」,在枯躁、寂寞中更有定力,在困難、屈辱中更能忍耐,也更有一股信念和血氣走到最後。

能持不能持的最大考驗,來自於失敗的強烈衝擊。人生之路是不平坦的,尤其對有追求的人生,期望越大,波折就越多。真正的強者,不因其常勝,而在跌打滾爬中的堅守,在幾乎想放棄時的咬牙。

阿伯拉罕·林肯曾兩次經商賠本、八次競選落敗,可他一直沒有放棄。而所有磨難一旦不能將你擊垮,就一定使你更強。林肯屢撲屢起、愈挫愈堅,於1860年終於贏得美國總統大選,書寫了一個奮鬥者的偉大傳奇。應該說,林肯並非歷屆美國總統中最有天份的,但絶對是最善堅持的。

而堅持不一定為爭第一、爭卓絶,有時為的只是心安。1968年墨西哥城奧運會,最後跑完馬拉松比賽的,是來自坦桑尼亞的約翰·亞卡威。他在途中不慎摔傷了腿,當一拐一拐跑進運動場時,已是當晚七時半。

但看台仍然留下1000多名觀眾,全體起立為他鼓掌歡呼。賽後有人問他為何不棄賽,約翰回答:「國家派我從非洲繞行3000多公里來參加比賽,不是就為了起跑,而是要完成整個賽程。」

當然,堅持也不可盲目。人有時過於執着,反是對自己的嚴重傷害。高明的能持,貴在分清哪些應堅持,哪些須放下。如果說堅持是一種硬氣,放下就是一種大氣。

理性的堅持,應當隨時間的推移,讓人心更充實、更開闊,而不是始終背着沉重的包袱。虛妄的執着,則往往死抓着某樣東西不放,患得患失,甚至在固執、偏執中將路越走越窄。

懷能持心,關鍵是堅持該堅持的,放下該放下的,那麼怎樣才能分辨妥貼?

我們且聽一則故事:一位父親因兒子缺乏男子漢氣概,特請拳師訓練。半年後,拳師專門安排了一場拳擊比賽,但與男孩對打的是一位教練。很顯然,男孩頻頻倒地,但都站起來繼續搏擊。

父親賽後頗為沮喪,可拳師的話意味深長:「我很遺憾,你只看到了表面的勝負,卻沒看到你兒子倒下去又立刻站起來的勇氣。這才是真正的男子漢氣概!」同一個場景,父親看到的是輸贏,拳師看到的是精神。

人生究竟何求?假如非得擊敗教練,男孩並不具備這樣的實力,甚至苦練一輩子,都不一定有機會。若以此為念,那就過於執着,極易為挫敗損傷。而理性的堅持,是與自己而非別人較勁。

男孩的每一次站起,都是拒絶放棄,都是對自己的超越。他堅持到比賽最後,就是戰勝自己的贏家。有了這樣的韌勁,男孩便已無敗。只要不懈地磨練,或許某一天他也能就擊倒那曾無比強悍的對手。

可見,堅持與執着實不相同,執着拘泥於結果,堅持着眼於過程。就像約翰參加的那場馬拉松比賽,若執着於獎牌與名次,他早已一敗塗地。

但約翰並不為領獎而奔跑,正因如此,他在孤獨且痛苦的堅持中,仍能感受着前進的充實和快樂。這其實不單限於竟技場,包括做其他事。

我們通常說「堅持就是勝利」,不等於堅持都能心想事成。可只要懷良好、開放的心態,在一個持續的過程中,即使每次成績微不足道,不都是寶貴的積累,也是對自我的擔當,是帶來成功的每一個步驟?

即使最終我們沒有實現原先的預期,可畢竟離目標越來越近,這種過程不也值得期待?也許當我們堅持了,水滴石穿的奇蹟會在某個拐角出現;也許當我們看淡結果、看開輸贏,成功反離我們更近,竟不知不覺地一步步到來……

轉貼網路文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馬玉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